听说保利把整个京城媒体圈都得罪了?我来说说新闻人的八卦

通过wadm

听说保利把整个京城媒体圈都得罪了?我来说说新闻人的八卦

作者丨大园

责编丨又生



 终于有人做了我想做的事


发个小红包拜托点击拼夕夕,不点就直接拉黑的人没少遇见,这终究是等到了“要你拉黑我?你先给我爬”这种大爽事。


这事,动静还不小。


保利的文灵总是谁?竟能引起此番大动作?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得从前晚的一条链接和一个红包说起。


由热传截图显示,北京保利在媒体群里发了一条链接和多个红包,这意思不就是“拿红包,转链接,谢谢亲~”。


但,无人回应(爽!)。


这个文灵总也是刚,有个杨柳他可能当场倒拔。



他是这么说的:“xxx,你在群里艾特大家,没转发的移除本群。”这口气,你细品。


随后,众多媒体人表示:有点东西 先行告辞(爽*2!) 。


随着记者的退群,“文灵总”掐指一算,大事不妙。口气稍微软了一点,他说:“能有被人吹捧的时刻,就能接受被人踩踏的勇气,谢谢各位媒体人的抬举,也领教了大家作为媒体人的傲气,受教了,谢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之后,这一事件被群内记者爆出,刷遍了媒体同仁的朋友圈,甚至有人连夜组建了“保利负面新闻线索群”(爽*3!)。


(这事都不发,那不是看不起媒体人的话题感?)

迫于形势,“文灵总”连夜赶稿,发了一条不痛不痒的“道歉说明”,在其结尾还不忘给公司活动打广告,妙极(鼓掌~)。


这事就到这里了,但其影响可没停。


由此,我结合自己的从业经历谈一下,现在的媒体人到底还能不能站着挣钱?(以下内容仅从亲身经历出发,不代表所有媒体和记者的情况)




新闻人确实没什么钱



满打满算,现在是入坑新闻行业的第三个年头了,从阳光帅气的小伙子变成了天天泡茶喝的发际线保卫者。

当初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收到过某著名房地产公司的管培生offer。但是当自己得知能来媒体工作的时候,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很有“前景”的房地产公司。


当时感觉做房地产很“low”,没有做记者“high”。来单位签合同的时候,得知第一年是没有绩效工资的,只有基本工资,真是脑袋瓜子嗡嗡的。


好歹熬过了第一年,转正后发现,“新闻民工”这个词不是白来的,咱们真的是记件工资,发稿就有钱,不发就没钱。


虽然上学时候老师就告诉我想挣钱别学新闻,毕业了同事也告诉我“以前是一个月好几万,房价几千;现在是房价好几万,一个月几千”,但是新闻媒体工资低的程度还是震撼到我了,我基本上是我们班工资最低的(和未进媒体的同学比较)。


再加上近年来受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日子不好过,大家挣钱更难了。




“公关稿”也没那么“值钱”



  工资这么低,为什么还要来媒体呀? 


因为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美梦:“发一条公关稿平均可以收500元红包,如果我一天发两条,那我每个月都发了!”


事实证明笔者真是图样图森破!


首先,公关稿无法被媒体采用。


笔者所在单位所有涉商业的公关稿都是不能发到传统媒体上,只能发“网稿”,而且这个“网稿”不会被后台推给用户,只能是手动搜索的时候能搜出来,就像扔进无底洞一样不见踪影。所以,如果客户要求严格的话,对仅发网稿不满意的话,那就尴尬了。


其次,公关稿不算工作量。


媒体记者的工作量是以分值体现的,比如一个月必须挣够30分,否则没有绩效奖励。


一篇稿子的分值有1-10分这样的区间,普通的会议稿一般只有2分。而公关稿是0分!也就是说记者忙活半天,最后既没稿费,还不算工作量,客户还可能不乐意。


所以……公关稿没有那么好做。


第三,考核真的很严格。


如果记者这个月发的稿子,采用率很低(上传稿件与正式发布稿件的比率),那是被警告的,如果经常这样,那基本上就没法在单位混了。


所以如果想靠发公关稿混日子,是不可能的。我们不仅要完成工作量,还要高质量的完成工作量。


第四,红包吸引力没那么大。


笔者本科时候在一家市级媒体实习,当时做的新闻基本都是“公关稿”,大家都心知肚明,使我对新闻行业产生了一定的“误解”。


再后来去省级媒体实习,发现公关稿不能声张,要悄悄做,而且要找到其新闻价值,打擦边球。再到后来在央媒实习、从业,发现公关稿是被严格禁止和鄙视的。如果好好钻研业务,写高分稿,得到的稿费比红包多多了,而且对自己在单位的形象、以后的发展也有正面影响。


而公关稿一般也就300-500元的样子,还需要背负很大的压力,所以目前来说,很少会去主动找公关稿。


当然了,如果真有这方面生意也不会拒绝。





媒体人还真没到为几块钱折腰的地步



 媒体日子不好过已经不是新闻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光拿广播电视台来说,我国实行四级办台制度,全国的广播台、电视台真是数不清了,再加上不计其数的报纸,新闻媒体属于严重过剩的产业。


早在新媒体发展之前,县级媒体基本上就“死了”。


新媒体的冲击是对传统媒体行业的一次清洗,优胜劣汰,是好事。只是那些向我一样做美梦、想要在媒体里混饭吃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坏事,他们的饭碗没了!


像“文灵总”这样发个红包就颐指气使的让大家都转,不转就踢出去的做法,实在是太可笑了。


首先,大家帮你转发公司的宣传产品,应该是自愿的行为。记者有自己的判断,要是没啥新闻价值,毫无新意,转它干嘛。


其次,记者不是你公司的员工,你有什么权力命令大家转发。


最后,移出群算什么要挟。记者呆在群里,也就是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新闻可以采访,又不是为了领你的几块钱红包。不过这个群还是加对了,蹲出这么个大新闻来。





把媒体人视为马前卒,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



“文灵总”将媒体记者当成用钱就能摆平的对象、颐指气使,这背后体现的是他对媒体人缺乏内心的尊重,更对媒体缺乏正确的认识。但这也是媒体人自己长期培养的结果。


不可否认,在媒体还“能挣钱”的时候,有一些记者拿自己的职业身份当摇钱树,虽然赚的盆满钵满,但是败坏了这个职业的形象在媒体“不太能挣钱”的今天,也有人拿媒体当一个跳板,结实各路“名流”,用自己的职业作为自己社交的筹码。


但是,对于致力于在媒体发展的记者,想要有尊严的工作,还需自己摆正位置,好好锤炼“四力”,用作品为自己正名。靠媒体的工资虽然发不了财,但是也绝对没到不能生活的程度。况且视之四周,那些本领过硬的同事真的过得不错。


我也想借此机会和即将有可能成为记者的大家说一句,如果你迈入新闻行业门槛的时候就怀揣着“公关致富”梦想,那你很难不沦为被“文灵总”颐指气使的对象,甚至有可能因此误入歧途、葬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如果你真的很缺钱,

或者你真的想过有钱人的生活,

那新闻行业真的不适合你。


虽然我现在依旧是一个穷穷的记者,但是我没有后悔当时加入新闻人队伍的决定。


与新闻朝夕相伴的日子非常紧张刺激,甚至惊心动魄,我喜欢这种感觉。


每当我和别人说起我的职业时,大家都会流露出肯定的目光,甚至在我现在练拳击的拳馆里,大家一直都亲切地叫我“记者”而非名字;当我发出的稿件对国家、社会或者某个人、某个动物有重大意义时,这种成就感也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


这就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行业,虽然兜里并不富裕,但是依旧能怀着满满的情怀去做事。


 最后,

  我想说,

对于钱,有多少算够啊!

这份工作虽然不能使我大富大贵,

但是我为你们瞭望着。

知足了!





精华文章推荐


精品课程推荐






加考新闻学长学姐

进院校考研群

咨询课程


点击原文链接进入考新闻公开课~



关于作者

wadm administrato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