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还剩 30 年,手里有 1100 万,要不要提前退休?

通过wadm

假如生命还剩 30 年,手里有 1100 万,要不要提前退休?

MarketWatch 的退休频道有个栏目我平时经常看——退休计划问答 Help Me Retire。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神奇退休思路和提问,比如类似「我有 XXX 万,想找个有海滩的小镇退休,去哪比较好」这类。

最近就看到一篇直击灵魂的提问,前半段都挺正常的(单位折算到人民币):

我 19 岁开始工作,一直存一半花一半。现状我 52 岁,已经攒下了 1110 万,还有一套房子,没有任何负债,备用金也非常充足。平时生活预算一般一年 42 万就绰绰有余了,经常还花不了这么多……

看起来就是个正常不过的提问,但是后半段我就被惊到了。

我的所有亲属中,从没有一个人活过 80 岁(所以自己大概率也会这样,可能生命还剩不到 30 年)。而且我对工作感到非常疲惫,我到底是应该提前退休呢?还是应该再撑 10 年多攒一点家底?

还没考虑怎么做选择,先是被这个反向思考的感觉震惊了一下。以前我考虑年龄和选择问题都是习惯性地往上做加法,25 岁、30 岁、35 岁。现在突然被拉到另一边,开始用倒计时的方式看生活,变成了「还剩 XX 年,我应该怎么选?」。

假如问题只是「50 岁,有 1000 万,要不要提前退休?」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理财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可能还是怎么工作、怎么赚钱。

但如果反过来问,「生命还剩 30 年,有 1000 万,应该怎么办?」感觉一下就不一样的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感觉,我会先想着,得做点什么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儿,好像真过一天少一天了。

PS:发现反向思维是个好东西,我之前给大伙分享过一篇怎么提前感受下有钱大佬的消费体验,也是利用这种反向思维。不再假想自己变有钱,而是假想所有东西都变得巨便宜,画面感就特别强,可以去体验下。

……

回到这个问题,我开始有点纳闷一件事儿,这老哥的财务明明够得上自由的标准了,直接退休呗。但是仔细代入想了一下,发现好像还没这么简单。毕竟财务自由的重点不是财务,而是自由的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我自己和很多朋友聊过,两种情况,一、通过财务自由计划不断思考和努力,二、随性储蓄刚好到同一个财务状况,对未来的预期和心态上的感觉很可能是大不一样的。

在很多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仔细考虑清楚以前,就算有很稳健的财务,还是会觉得特别没底。这位老哥刚好属于第二种情况,要不然也不会纠结这个问题,所以不管选 A 还是选 B 都有各自的焦虑。

A:要钱,再工作 10 年,多攒家底,财务上更有安全感。可是想着自己生命过一天少一天觉得好亏。

B:要命,提前退休,生命变相多出 50%。虽然足够自由的标准,但是心态上没准备好,还是难免焦虑,急于退休也不见得就会更好过。

这个选择题就变成了一种拷问,你愿不愿意花 1/3 的生命,继续工作攒钱“购买”财务上的安全感。如果一定要靠不断地赚钱、攒钱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这个安全感也太贵了吧。

……

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自己也纠结了好久,最后发现好像还有个 C 选项——为啥不能凭借财务的底气改变工作呢?

很多问题的根源其实不仅仅在于财务,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那份有牺牲感的工作,这才是焦虑的根源。提问的原话是「我对工作感到非常疲惫」,感觉像在牺牲生命。

这个情况就特别像之前给大伙分享的 Sam Dogen 退休的例子,他最后悔的一件事儿——因为对职位感到厌倦急于退休,却忘记考虑让他反感的只是当前的职位而不是工作本身。

那如果同样的工作,变成一份股神口中“踩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体验,要钱还是要命其实是能够兼顾的,安全感和享受生活并不矛盾。只不过平时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依赖于工作的收入,不敢轻易做出改变。

但当财务足够稳健的前提下,不管心态上自由与否,更换工作总是比直接退休容易接受得多。这其实早已不再困扰我们,但我们常常还是习惯性地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中思考问题。既然工作有牺牲感,那就直接改变工作,不用这么弯弯绕绕。退休只是一个选项,真正有价值的是背后的选择权,这个选择权也完全可以用在其他领域上。

有些问题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把一些可以改变但相对困难的条件预设成了固定的前提,然后就在这个小圈圈里面兜兜转转。但当我们有足够的财务底气,跳出原来的思考模式,很多改变已经比以前容易得多,我们能选择的还有很多。

关于作者

wadm administrato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