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小道消息

通过wadm

拼多多财报简析

拼多多公布了 2020 第二季度财报,财报重点应该看什么?当然是和阿里的数据对比。


拼多多在 Q2 平均月活用户 5.68 亿,上一个季度 4.87 亿,新增 8100 多万活跃用户,这个增速有点太吓人了。阿里月活用户 8.74 亿,季度新增 2800 万。


注意这里的表述,第二季度的平均月活数据,也就是说,单月,尤其考虑到 6 月有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月活数据实际上会更高。


拼多多这个团队非常善于做增长,这也是让阿里不好应付的地方,可以挖掘的增长渠道都已经差不多了,新的增长点不好找,微信里有空间,阿里又打不进来。


拼多多过去 12 个月的活跃买家(消费者) 6.83 亿,阿里同期活跃买家 7.42 亿,差距进一步变小,今年有没有可能追平?


拼多多单季新增活跃买家 5510 万,阿里新增活跃买家 1600 万。同期的京东,在过去 12 个月的活跃买家数量 4.174 亿,单季度新增 3000 万,增量也很可观。竞争使得几家电商巨头都更强了。


拼多多第二季度净亏损 7742 万,要盈利其实是随时的事情,为啥这么说呢?与亏损对应的是,营销费用可是 91.14 亿人民币,单季度这都快百亿了。要知道,营销费用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百亿补贴上,说要把百亿补贴持续加码,「人民需要什么,拼多多就补贴什么」,我觉得可以。


有朋友会问,这样好的数据,为什么盘前股价还跌了?下结论别太急,再等等看。拼多多将从 8 月 24 日起纳入纳斯达克 100 指数,这意味着会有更多机构持股拼多多。股价跌了还是涨了,别只看这一两天的,从年初到现在,拼多多股价涨幅超过 150%。


还有人会问,分析啥了?就这?如果你不持有拼多多股票……那跟咱们有啥关系啊?对咱们来说,能买到百亿补贴的商品才是正经事儿。


有读者问我在上面可以买啥?请看我给你做的:百亿补贴好货推荐,贴心不?一般人儿我可不告诉。



题图:Ikonimages/高品图像


提醒: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股票赚了钱不用分我,亏了钱也别闹,成年人,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


建议顺便阅读:


阿里巴巴财报简析

通过wadm

阿里巴巴财报简析

阿里巴巴发布了 2021 财年的第一季度财务报告。这里说的第一财季,对应的是自然年的第二季度,也就是 2020 年 Q2。


从收入上看,季度营收 1537.5 亿元人民币,超过市场预期的 1480.6 亿人民币,第一财季净利润 394.7 亿元,真是好大一笔钱。这收入能力堪比印钞机,疫情的影响看起来已经消除。


阿里在移动端的月活用户增至 8.74 亿,跟去年同期相比新增 1.19 亿,季度新增 2800 万用户。


年度活跃消费者,或者叫活跃买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数据,达到 7.42 亿,跟去年同期相比,增加 6800 万,比上个季度增加了 1600 万用户。用户增长速度怎么样?客观的说,比上个季度略好,但和同期比还是放缓了不少


作为对比,拼多多这季度财报虽然还没公布,但上一个季度新增的活跃用户是 4290 万。


阿里推出的淘宝特价版,移动端月活跃用户不到 4000 万,对拼多多影响不大。


大家都很关心的直播业务,在财报中怎么体现的呢?

通过wadm

没有退休的命,还得了退休的「病」?

前几天有位读者付费聊天。


这位兄弟今年 35 岁,家里一娃四老,收入不低,但 996 了这么多年,担心哪天被优化了。


年后股市涨了起来,他把手里闲钱投入了股市。这轮行情赚到自己都惊呆了。


他说感谢我早前的建议,不读研早早工作,房子也买的早。


之前说过职业生涯周期,建议读者尽早进入职场。即使 22 岁大学毕业做码农,互联网的高强度工作对持续学习和体力都有要求,职场里的黄金时期其实没多少年。


22 岁到 35 岁不过 13 年时间。要买房、结婚、生娃、赚到养老钱,时间够吗?


末尾,他说今年这笔横财赚够了的话,想退休了。


讲真,还挺佩服这哥们,能薅到股市羊毛,实现了辞职自由,就觉得能薅羊毛一辈子。


没有退休的命,还早早得了退休的「病」。


之前贴过一个人生收支曲线图:

绝大多数人收入来源是工资,手停口停。35 岁的分水岭啊,干不动了,收入下滑,支出上升。


比如小孩就是碎钞机一年填进去多少都不够,更别提,一场失业也就中断了现金流,还有不可测的因病致贫风险。


最大的风险永远不是收益,关键在于赌注太大。年龄增大,资金越多,犯错成本也就越高。


A 股牛短熊长,撸一次股市羊毛并不难,但撸一辈子股市的羊毛,那简直刀锋上跳舞。


你不可能每次都赢,只要你还在牌桌上。


如果熊市持续,可以忍受退休了多久没有收入?


你还需要动脑子,承受风险来赚钱,这不是真正的躺平退休。


我个人比较偏向于两端均衡策略,保持安全收入,多积累盈余,来填补后期漫长的财务真空期。


安全收入是指你有没有配置与行情弱相关,不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现金流。


以我自己为例,一端是高风险资产,配置股票之类,另一端就是安全收入,配置零风险低,存款,年金和保险等,保底的日常开支、教育、养老硬性需求,抵消无法承担的黑天鹅。


这种策略很简单,金融上叫对冲

怎么说呢,我们可能习惯了高速增长,习惯了把握时代红利。但当增长空间受限,安全收入躺赢赚钱的机会真没几个。


以中国过去二十年的经验看,五年定期从 13.14% 下降到 4% 以下,未来 20 年极可能是 0 利率或负利率。


余额宝的七日年化利率降低到 1.4%,历史巅峰 6.7% 不过是五年前


除非你提前锁定拥有一笔稳定收益的超长期的资金,否则未来负利率也会导致提前花光你的钱。


2019 年年底,最后一批 30 年期国债,利率 3.6%,一发售就被抢空。能做的就是跟着聪明的人提前抢跑。


金融人为什么喜欢如此「低收益」的投资?因为他们不认为这个 4% 低,无风险收益中最高的投资品类,而且是超长期


这几年很多人错过买房、股票牛市。在降息趋势潮,市场上能锁定 3.6% 复利的年金,是普通人最先考虑的选择,远超 30 年,可以持续终身。


比如 90 年代买了确定利率 8.8% 的年金险客户,终身的 8.8% 复利。


回过头来,现在有什么金融产品还能确定拿到 8% 以上收益?


对很多人来说,要求仅是没有能力工作的时候,依然有人给我发工资。


不被市场波动改变,情绪不被数字的涨跌控制。


在别人都关注这轮牛市能「飞得多高」时,你得多思考如何才能「飞得稳、飞得久、飞得远」。


这也是我跟很多人强调的,这几年别想太多,活下来,你就赢了。赚能力范围内的钱。搞明白自己赚到的钱。


新手从理财,从保险、年金、基金,股票,期货,期权,其他衍生品这个顺序作为晋级路径应该不会错,前面的没通关,就不要操心后面的东西了。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有一个顾问能够全程陪同,解答疑惑,会是一个非常有帮助的事情,可以帮你能梳理清楚自己真正需求。


比如我的规划师给我做的 21 页报告里面几页内容,非常详尽。



优化后,我在保险、基金定投,年金都有配置,不冲突。提前做好保障,给家庭一个安全垫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给大家推荐 水星保 。「真刀真枪」累积实际的交易经验有多重要,配置顾问这事,也一样。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为任何一家保险、基金公司做广告。它的母公司拥有全国保险牌照和基金销售牌照,股东是大型央企招商局、国际知名风投红杉资本,在业界口碑很好。



体验过后,觉得他们的服务很不错


1、他们会用智能 ALC 模型工具,精准计算所在地社保缴费与领取数额,告诉你哪些因素影响你的未来养老收入,避免影响退休金的领取。

2、构建你专属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来详细梳理家庭财务情况,通俗易懂,精确、客观帮你对自己未来家庭资产进行规划。



之前体验过的朋友陆续评价说,及时避免掉坑,省了不少钱,觉得特别值。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方案都是限量发放的,每次都是瞬间爆满。这次为大家争取到了50 个限量名额,也只限 1 个月免费咨询。


原价 1299  元的服务现在免费给到大家体验一次。限时 50 份



关注公众号水星保

发送暗号

小道消息+你的手机号码

即可
免费 获得价值 1299 元家庭保障规划三份

长按发送
小道消息+你的手机号码

怎么使用?


我个人建议,不妨和我一样,龟毛一点。有想问的就直接问,有疑虑的就直接提,都可以拿出来跟顾问讨论。


梳理清楚了,最后的方案,自己定。


财务规划是自己人生的底稿,优秀的人,具有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和自律能力。


没人能代替你学习,没人能代替你来做决定。



报名方式二
长按识别二维码领取,前 50 名免费


题图:Ikonimages/高品图像


 {阅读原文报名领取价值 1299 元规划方案
通过wadm

请你和我一起写一篇文章


微信公众平台新上线了问答功能。具体的使用细节,我也还在熟悉的过程中,但不妨碍邀请大家第一时间体验一下。


通过wadm

谈谈职场里的年龄焦虑:35 岁以后怎么办?


在知识星球里,收到不少类似提问:
最近几个月周围很多 35 岁程序员被裁的例子,或者变相裁员。我也是个程序员,工作还没几年,35 岁以后怎么办?
在我刚入行那会儿,讨论的问题是程序员 30 岁以后怎么办,现在,年龄推迟到 35 了,这多多少少也是个好的信号嘛。我估计再过几年,讨论的可能是 40 岁以后应该怎么办,焦虑的倒都是同一批人。


客观的说,35 岁以上被裁员,或是美其名曰「被优化」,这事儿肯定有,现在有,以后也还会有。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工作到了一定年限,一般都能拿到一个相当高的薪水,公司需要承担更高的成本,但是,人的能力未必一直在增长,甚至会倒退,就到了天花板。从公司的角度看,这样的员工的性价比不好了。


彼得定律说,「员工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从薪酬的角度上看,有些大公司或是风口行业,薪酬存在泡沫。


过去这二十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远超过其它行业,只要在这个行业里,水涨船高,收益总体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但是,不要把行业的红利理所当然的当做自己实际产出的价值。


或许过去太多人都过于乐观,以为行业的增长会是永远的。认识到自己的薪酬和回报并不能一直增长是很痛苦的。到了一定年龄被优化,也是市场价值体系的校正过程。


很多人以为进入到一个行业,薪水收益从低到高,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一直增长。但这是个错误的认识。薪水从低到高,到某个阶段可能达到一个峰值,然后维持一段时间,再然后可能会下降。一个人在职业生涯里创造的财富符合后面这个曲线。这里我们只讨论薪酬,不包括个人投资所获收益。


如果你在 30 岁达到职业收入高位线,然后持续到 35 岁,也就持续 5 年。如果能更早到收入高位线,比如 25 岁就可以达到,那么,有 10 年的好时光,如果你选择在 35 岁退休的话。


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可行的操作方式其实是尽早进入职场,互联网是个偏重实践的工作。这样,就有了更多的时间用以实践,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机会。如果上学晚了一点,本科毕业读了研究生,读完了博士,人都快 30 了,再工作几年,年龄就接近尴尬了。这也是我经常建议有些读者没必要去读研究生的原因。当然,我说的是针对一般的学生而言,如果觉得自己能力优秀,要在学术领域有所成就,也没必要听我的。


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小学和中学少读几年,对教育质量几乎没影响,毕业的时间可以提前。20 岁到 30 岁这个智力和体力都在巅峰的时间段,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


有人问,被裁的人怎么办?是不是以后都要创业,自己做老板才稳妥?如果你知道创业的成功几率,中小公司三年内的死亡率,你就知道一份工作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就去创业是个过于天真的想法。


值得强调的是,你看到的被优化被裁员的新闻,都是一些大公司的操作好嘛?有些人都不具备能力进入到大公司工作,瞎担忧个啥呢?


要想找到比之前薪酬持平或是更高的工作,可能需要运气。但如果人家可以接受低一点的薪酬,找工作其实也没那么难。这个市场的需求空间依然很大,不是么?


那些有了多年工作经验的从业者,即使降低一点薪酬,相比其它行业的从业者,薪酬也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然的话,为什么其它行业的人,即使已经 30 多岁,也还在琢磨怎么转行到互联网领域来呢?


总体而言,到了 35 岁,或再迟一点到 40 岁,即使工作比较稳定,以后薪酬的增长幅度也会很小。这是这个行业里的发展规律。


那么,是不是到了一定年龄的从业者就会被行业淘汰呢? 我看也未必,只要不固步自封,能持续学习新东西,年龄就是个无所谓的事情。


你听到不少被裁员的 35 岁程序员事例,我可见过更多过了 45 岁还在这个行业一线工作的人,他们也都过得很好。不要用个例代表整体,除非有统计层面的数据。程序员是不是吃青春饭,这个问题讨论了多少年了,反复讨论实在没有意义。我们应该庆幸的是曾经有过青春饭可以吃,而不是担心青春过了没饭吃。如果你觉得互联网太残酷,那是你一厢情愿的把互联网想的过于美好。


缓解年龄焦虑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保持身体上的活力,开放思维,持续学习,心态年轻。


没有哪个行业能比互联网更公平,也没有哪个行业比互联网更开放。互联网就是为年轻人最好的行业。不夸张的说,只要是个正常的年轻人,无论有没有经验,在这个行业都可以立足,在互联网工作又不是都需要写代码。


让我们 50 岁的时候再讨论,60 岁以后怎么办。




题图:Ikonimages/高品图像

通过wadm

微信公众平台 8 周年

今天是微信公众平台的生日。8 年前的今天,2012 年 8 月 17 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


我的公众号「小道消息」的创建时间其实要更晚一点,第一篇推送是在 2012 年 11 月 8 日,到现在将近 1000 篇原创内容,考虑到有不少内容已被删掉,实际原创内容应该更多一些。公众平台上线的当天,我肯定知道这个消息,但是为什么没有立刻去申请账号呢?已经记不得了。


有了微信公众平台,才有了「自媒体」这个概念,也有了「自媒体作者」这个群体。虽然「自媒体」并不是一个很合适的称谓,有僭越感,但也还是被广泛的采用。


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有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以我自己为例,通过公众号,认识了更多朋友,还赚到了一点钱,这是令人很开心的事。我属于被改变者。


有了微信公众平台,也就有了更多的公众平台,不夸张的说,其它的「公众平台」,都是对微信的模仿与借鉴,但却并没有超越。为什么其它平台做不到更好?我期待各位读者能回答,也或许这只是我主观上的偏爱。


作为一个用户,我在过去的几年里给微信公众平台提过很多关于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还真有一些建议被采纳并得以实现,也算是我为这个平台做了一点微小的贡献。


微信公众平台一直在进化,有些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个说法。其实看最初的产品形态,公众平台最初的定位是阅读,「在这里,阅读更简单」,而那句「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其实是后来的总结。


最初的微信公众平台也犯过一些错误,比如,给明星和品牌导流量,后来很快进行了纠偏。也有些经典的业务上的「漏洞」,比如,支付后关注公众号的能力,给一些团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微信公众平台最近这一年,产品改进的节奏加快了许多,我个人认为这个平台还有更多可能,让我们乐观以待。


我曾在不同场合都夸奖过微信公众平台的团队,毫不吝惜我的赞美,因为心怀感激。


感谢所有曾在微信公众平台团队工作过的朋友们。


感谢微信团队。




题图:我拍的


互动一下:你对微信公众平台还有什么期待?或是,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通过wadm

给年轻人提个醒,这件事越早做越好

最近市场行情不错,一位读者小赚了一笔钱想辞职,问我现在离职合适吗?

我劝他还是慎重考虑一下,毕竟今年挺难的。现在股市上凭运气赚到的钱,用不了多久别再亏回去。

其实,关于离职这个事我本人并不反对,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得有稳定且持续挣钱的渠道再说离职,这就需要你拥有一项可以持续挣钱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都被 996 支配,不仅总抱怨身体吃尽熬夜加班的苦头,精神上也承受着过度的压力。不少读者都有这个心思,一旦有了点钱,遇到不顺心就想辞职。

现实中,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底气。有句话这么说来着:我们永远挣不到我们认知以外的钱。如果没有好运气最好还是学一项不可替代的技能,让它成为你的职场核心竞争力。


-01-

唐唐差一点就辞职了。

事情是这样的:

唐唐在深圳一家电商公司做了 2 年的市场运营,为了更好的完成业绩,每天都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虽然她才毕业 2 年,不过算上加班时长,说她工作了 3 年真的不过分。令人惊讶的是,像她这么拼的员工,一直得不到加薪。

她自己也吐槽:我太难了,这工作又累又没前途。

直到某个周五临近下班,经理突然下达了一个临时任务:让唐唐和另一个新来的女同事分别准备一份上季度的产品销售分析报告。

差不多过了半小时吧,那位女同事就收拾电脑下班了。

而此时唐唐:
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飞速滑动着手中的鼠标,从成百上千个 PDF 的合同中,摘录公司名、采购清单、数量等信息,复制粘贴整理到表格…

好不容易完成了大部分数据的整理,但是由于打开的网页太多,电脑突然死机,之前录入的数据一下子全没了。

彻底崩溃了。


唐唐想起来那天的感受:「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全都纠缠在我的大脑里,全身燥热,就像气球爆炸前的那一刻… 真不知道那天晚上是怎么度过的……」

深漂了几年,大环境越来越差,为了这份工作,唐唐也只能扛着疲惫一行行录入数据,工作到凌晨才下班回家。

以旁观者的角度我没有给太多看法,只是建议唐唐主动去请教一下新同事,看看人家怎么做到的又快又好。

好像也没过两天,唐唐突然一个劲儿语音轰炸我:啊,我知道了,原来她是用 Python 帮她处理文档数据,除了自动读取合同信息,还帮她汇总到新建的表格里。

而且,这个过程居然只要 10 分钟。

后来,唐唐像着了魔,也去自学 Python,还一个劲儿的向我炫耀她做的各种小案例。

她告诉我:能用几十行代码解决的事情,真的不想再玩命加班了。

这感觉真的是太爽了,玩跑跑卡丁车一直有氮气加速一样。

提高工作效率后,现在她悠闲的喝一杯星巴克,产品销售情况就已经自动而整齐地汇总在 Excel 表格里。

自动生成产品销售表,并实时更新

在月末总结会上,唐唐「谢谢 Python」说了不下十次。没过多久,也得到了加薪。

通过唐唐的经历,可以总结的是:

与其花 3 个小时埋头加班,不如花 1 个小时抬头学习技能,提高效率,宝贵的时间应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02-

放眼望去,不少人可能也和唐唐一样,面临大量搜集资源、整理信息的重复工作。

这时,不妨学会借助工具去帮我们完成,这就相当于别人坐飞机,而你还在翻山越岭慢慢地走。职场的车道上,人家当然走得比你快了。

而要提速要进行自动化操作,可以通过一点编程工作来实现。

有人会问:「学编程不就成了程序员吗?」

这是对编程最大的误解,就像学习写作的人不一定是作家,学画画的人不一定是美术家,而是为了让自己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被时代趋势所淘汰。

作为职场必备技能,大部分行业都已在招聘需求中,纷纷给出了「熟悉 Python 优先」这样的招聘条件。


各类高端岗位的招聘要求

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些招聘需求有点奇怪,但仔细想想发现好像又很有它的道理:

如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加上求职率极高的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这一系列的迹象都表明,Python 确实是当下发展的趋势。

当下,Python 在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早就不是程序员的专属技能了。

因为编程而拥有的「高光时刻」越来越多,编程已经几乎变成了职场的必备技能,而不是程序员的专属。

举几个例子

◆ 例 1 ◆


做互联网运营方面的,搜集市场信息,统计数据时,可以用 Python 爬取各种资料,10 分钟就可以准确分析出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运营策略。

还能将「影响用户转化的因素」可视化,自动生成词云图,一目了然。

爬取的资料绘制成清晰易懂的图表

◆ 例 2 ◆

做市场营销方面的,通过 Python 进行数据处理,可以生成输出热点图和桑基图,直观看出数据来源以及趋势变化,调整的营销方案效果直接翻了一倍。

Python做数据分析处理

◆ 例 3 ◆

从事金融行业方面的,可以用不到 200 行的代码,根据给出的历史起点日期和股票代码。

自动从财经网站里获取直到当日的交易数据并绘制基本走势图、移动平均线、RSI 和 MACD 指标,做出了漂亮的股市分析图。


◆ 例 4 ◆


写个爬虫小工具,30 秒时间,素材文件统统自动下载,你就是「资源咖」本人。

自动爬取并下载资料

诚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往往需要强有力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然而你或许不知道,即便你不打算做程序开发,甚至不在 IT 互联网行业工作,你依然有一大把理由学习编程。

这也是为什么,我再次想把 {风变编程 | Python 小课} 推荐给大家让你能够通过这样的课程熟悉理解编程这件事,并且能在工作中运用{编程思维},在实际的工作中提高效率,如果你看到这里,记住了这句话,就算没白看,这才是最关键的

 
此次与{风变编程 | Python 小课}合作推荐:四天人工智能 Python 入门体验课。相信大家也都有看见朋友分享过风变编程,如今各行各业学习编程的趋势涌起。

据说每天上课的班级爆满程度堪比参加演唱会,但这次仍为大家争取到了 100 个限时优惠名额。想参加的小伙伴真的要立刻抢购,先报先占位

生活的底气是自己给的
一杯奶茶钱,即刻自我投资
读者特惠价 8.9 
仅限 前 100 名
弯道超车,扫码即刻去实现


-03-

现在,{风变编程 | Python 小课} 已经有了超过 150 万* 零基础学员

其中女性学员竟然超过 1/3,包括学生、全职宝妈、职场新人、职场妈妈等等,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懂得投资自己,为自己赋能。

学习一项能力,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间是现在。

风变的这个编程体验课,不同于传统的视频和书本,改变了学习形式,甚至有些颠覆。


01  闯关游戏的上课方式,学得开心

在风变编程的 Python 小课中,你可以通过电影、段子学到知识点,难懂的专业知识瞬间变得有趣易懂。


当你完成任务,还会给你放烟花

02 不用下载软件,学得省心

这个课程不需要任何下载步骤,直接进入网址就能开始学习,整个过程 30 秒都不用,相当方便。


03 案例分析+实操技能+社群学习,学得安心

贴心的助教「酱酱」会每天监督你认真学习课程,如果遇到问题,直接找酱酱在线讲解答疑,拒绝似懂非懂。

群里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伙伴,你也可以把不懂的问题直接丢群里,同学们都会热心解答;还有机会结识行业高手,扩大自己视野



不管你是运营、设计、老师、行政、财务、审计、新媒体还是销售工作者,相信风变编程这门课程都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帮助,用更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福利时间
小道消息读者价 8.9 
不到一杯奶茶的价格
仅限 前 100 名
扫码,即刻开始学习
👇

弯道超车,玩点酷的,从现在开始

*注:数据来自风变科技


题图:GoldenPond Stock/高品图像


  点击 {阅读原文},现在学来得及。


通过wadm

从财报看变化中的腾讯

腾讯公布了 2020 年第二季度财报。从营收和利润数据看,都有大幅增长。有朋友问,怎么看这一期财报?


腾讯的收入,分四个部分:增值服务金融科技以及企业服务网络广告,以及一个对腾讯而言可以忽略不计的其它收入


增值服务当季收入 650.02 亿,金融科技以及企业服务收入 298.62 亿、网络广告收入 185.52 亿,其它收入 14.67 亿,加起来,构成第二季度的总收入 1148.83 亿。



有读者会问,不是都说腾讯游戏特别赚钱么?腾讯的网络游戏收入属于增值服务这一部分,收入 382.88 亿,占总收入 1148.83 亿 的比例大约是 1/3。增值服务的其余部分是社交网络收入,267.14 亿。社交网络收入都有哪些?收费增值服务、视频服务会员费、音乐服务会员费……其中,音乐服务会员数同比增长了 52%,因为曲库扩容有竞争力,你别地儿听不着想听的歌。


虽然网络游戏收入同比增长 40%,因为疫情的影响,这个增长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但游戏收入占腾讯总收入的比重也不过 1/3,换言之,腾讯对游戏的依赖在降低,腾讯收入也已经做到了真正的多元化。


金融科技以及企业服务这一块的收入,也受益于腾讯云的增长。对腾讯云来说,只看现在还不够,5 月份,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对外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 5000 亿,用于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的布局。5000 亿啊,哪来那么多钱?不过一想到人家一个季度就 1000 多亿收入……好吧。以新基建为契机,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这当然是腾讯不能错过的领域。今年,腾讯是广交会的技术服务商,为期 10 天的第 127 届广交会通过网络举办,腾讯提供了整体技术支持。


网络广告的收入居然同比有所增长。要知道,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各个平台的媒体广告收入肯定都会下降。几乎各家都会是这样的表现,在意料之中。而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增长主要是社交广告带来的。


我认为,今后这一部分的收入会比较有想象力。一是微信的视频号已经有了不小的流量,虽然没在财报中公布确切的数字,但不小的用户量已经是客观的事实,品牌方在持续入驻,这一块的商业化还没开始,但是空间很大。二是,收购了搜狗之后,腾讯已有的内容资源和入口可以自行变现,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根据协议要把流量导给搜狗。


财报中强调了微信的创新能力,也提及了微信对传统行业的助力转型,其实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微信今年会完善并加强电商生态的构建,重新进入电商赛道,比如微信新推的「小商店」,今年微信在小程序上的 GMV 应该比去年的 8000 亿有不小的增长。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腾讯应该是也意识到了过去只投资不收购带来的潜在问题,今年也开始频频进行收购。现在不止是收大公司,也收小团队。虽然有些还没对外披露,但是收购肯定还会持续操作。当然,对外投资,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相关的投资,也在频频出手。这其实是财报中没提及的变化。


过去几个季度,每次财报发布,都会有人质疑腾讯的增速放缓。其实如果去掉一些不可抗力的影响,腾讯的增速哪里放缓了,反倒是增速了,增值服务同比增长 35%,金融与企业服务同比增长 30%。从投资者的反应上也可以感受到,从年初到现在,腾讯股价已经涨了三成,这还是受特朗普禁令影响之后的成绩。禁令出来之前,涨幅超过四成。


单纯看财报中的数字,可能只会得出腾讯真赚钱的印象,如果琢磨一下财报中的隐含信息,腾讯又悄然在变化。




题图:Topic Images/高品图像


提醒:以上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通过wadm

从这本书看懂小米的创业历程

在线看完雷军的小米十周年公开演讲直播,小米从何处来,小米又将去向何处。把手边这本《一往无前》最后几页读完,感慨万千。


十年前,四十不惑的雷军再度出发,说要顺势而为,却是满怀热血。十年后的小米,已步入世界 500 强的行列。


小米公司,不仅仅是雷军个人的成功,也并非只是小米团队的成功,也不止是一家公司的成功,还带动了行业变革,成就了一大批创业者。


在演讲即将结束的时候,雷军宣布,小米公司的这本授权传记正式上线发售。作为已经读完「内部审读本」的先期读者,我向大家,尤其是各位创业者,强烈推荐一下这本书。说实话,好久没看到信息密度这么大的商业传记了,远超出我的预期,非常精彩。

我读过太多的商业传记,但值得推荐的中文商业传记并不多,那些我不太满意的作品,有个坏毛病,喜欢习惯性的偷懒,他们从网络上找一些信息拼拼凑凑。而这本书的作者范海涛受过口述史的学术训练,写作过程中采访了大量小米内部人员和行业人士,这是一个辛苦活儿,也只有这样,才会让这本传记显得如此真实。


小米的创业过程是一个传奇,但这个传奇历程并不为外界了解。媒体喜欢报道小米,但媒体的报道反倒是使外界对小米公司的了解仅限于点和线的层面,盲人摸象一般,不可避免的会有失真和臆测。而这本书,则像一部记录片,通过大量的采访素材和细节信息,把小米公司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还原并且鲜活的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可以感受到创业环境里的人情冷暖。或许是文化使然,网络上有些人对成功者顶礼膜拜,却对那些失败者大加嘲讽。即使是雷军这样的大佬,在创办小米之初也并非一帆风顺,不被人理解,吃闭门羹,被嘲讽……如果他们知道一家公司的成功的背后,要历经多少挑战和挫折,或许他们就会对那些失败的创业者多一分尊敬之心。


让我感动的是,通过了解小米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节,也真实的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真正实力。我相信没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中国制造到底意味着什么,通过一家公司的成长历程,建立起对中国制造清晰的认知,这远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今天我要化身带货博主,手机我是带不动货的,但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8 月 11 日晚,该书已经在小米商城、小米有品、京东、天猫、当当等电商平台发售,定价 78 元,首发价 58 元。读者还可以登录多看、Kindle 等平台购买电子书体验数字阅读,或是在喜马拉雅购买有声书。



下单之后,还没看雷军演讲的朋友,不妨看一下,这位大佬对自己的十年如何总结回顾,到底讲了什么。

通过wadm

1917 年,一战的英国士兵,戴着手表

看了电影《1917》,注意到一个细节,参加一战的英国士兵,就已经戴手表了。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剧情的一幕比较好奇,为什么不取走已牺牲战友的手表?


查了一下,1914 年,手表已经成为英法军官的标配,当然是出于实用性的目的。在战场上,时间的同步很重要。英军 1917 年已经给士兵派发手表了。对士兵而言,手表倒是不算多么贵重之物。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手表略有不同,也可能是自备的手表。当时手表有个需求要求夜里也能看清指针,所采用的方式是在数字与指针上涂上镭。镭这种放射物能持续发光,但对人体有害。


德军当时用的还是怀表,老派的作风。而英法的中上阶级,流行的也还是怀表。但是怀表在战场上用起来并不方便,手表则为双手带来更大的灵活度。


一战是绞肉机,士兵和平民伤亡超过 3500 万。新式高效率杀人武器机关枪的出现,使得士兵大部分时间都只能躲在被铁丝网围着的战壕后面。战壕里有很多老鼠。


电影里,出现了一位锡克教的士兵,穿着合身帅气的战壕风衣(Trench Coat)。风衣,也是一战时期的产物。


电影中出现了包着头巾的锡克教士兵,居然还引起不熟悉历史的人的声讨。实际上,一战中,英军有超过 7 万锡克教士兵丧生。


如果留意的话,有一幕还出现了一位表情刚毅的黑人士兵。估计是导演不得已而为之安排的角色。


不知道汤姆·汉克斯最近有没有被一些美国人骂,因为他那部海战片《灰猎犬号》,黑人在船上都只是炊事员。


现在连诺兰的新片都是找黑人演员来做主角。


如今的电影导演也是真不容易。




题图:电影 1917 的海报

插图:电影 1917 的另类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