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也谈钱

通过wadm

世界观崩了,主动基金不止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 A 股投资必须得学会止盈好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你说你不止盈,别人看你就是一条绿油油的韭菜。

但开始深入研究主动基金以后,我就有点质疑这个操作了。因为主动基金本身已经有基金经理的一层判断,基金经理会根据预期进行调仓和操作,已经隐含了止盈行为。

散户止盈主动基金说起来好听,「保住利润」,但逻辑上明明更像是给基金经理帮倒忙。有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让一个小白和一个大牛一起干活,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还不如大牛自己单干。

可惜我只有逻辑推理,一直没有证据,很多人并不信。当时我自己其实也只有 70% 置信度,原本的计划是「一半止盈、一半不止盈,试试看」。

结果最近正好在有知有行上找到了一张过去十几年的市场温度计数据。简直想哭,终于有机会量化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了。

👆 温度越高表示越高估,70 度算是市场高估,100 度是绝对高估;30 度算是市场低估,0 度是绝对低估。

我用自己在持有的三只主动基金做了测试,刚好属于不同的基金公司、也是完全不同的风格(并且三只都是不限行业、比较灵活的那种)

  • 基金 A:大盘价值风格

  • 基金 B:中大盘成长风格

  • 基金 C:择时、抗回撤比较出众

根据 2015 年行情的温度计数据,我计算了三种止盈思路,结论如下。

市场温度计达到 70 度高估止盈,回到 50 度正常估值买回。

  • 基金 A,你将错失 40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39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36 个百分点收益;

市场温度计达到 70 度高估止盈,回到 30 度低估买回。

  • 基金 A,你将错失 67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65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67 个百分点收益;

如果选择 90 度高估止盈,30 度低估买回呢?稍微好一点

  • 基金 A,你将错失 33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B,你将错失 14 个百分点收益;

  • 基金 C,你将错失 42 个百分点收益;

对于主动基金进行高估止盈、低估买回的操作反而错失了更大的收益。真正靠谱、有业绩的主动基金压根不应该被止盈。

虽然我只测试了 2007 年牛市和 2015 年牛市的情况,也只选了我自己喜欢的三只基金,这个测试甚至有点片面。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儿,止盈根本不是金科玉律,靠谱的主动基金,不止盈收益反而更高。

对于主动基金而言,你可以通过止盈保存过去的利润,但往往是以牺牲未来的收益为代价

……

为什么会这样?我花了一张图,主动基金止盈里面最大的 bug 在于基金经理是有超额收益的 👇,你买回来的成本更高了。

往往越是好的主动基金,超额收益越明显,止盈带来的损失就可能越大。

……

这个结果连带着把我之前的设想也推翻了,我以前还写过一篇止盈的思路——通过观察大 V 来确定止盈。现在发现,这个思路对于主动基金很可能也是不适用的。

一位擅长择时的主理人,年化 20%。

一位擅长选股的主理人,年化 20%。

妄想把两个人的观点结合起来超越 20% 的,最后得到的结果可能会大失所望,还不如分开的收益高。

这个逻辑刚好验证了两年前我给大家翻译过的一篇巴伦周刊刊载的统计,里面提到一条——由多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基金收益反而不如一位基金经理独立管理的基金,1+1 反而小于 1

两位基金经理尚且如此。

那叫散户止盈主动基金,岂不是就等于叫韭菜和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基金,而且韭菜的权限比基金经理还大,这尼玛不是搞笑吗?

高估卖出、低估买入这一套本来是从指数基金来的,但可惜对于主动基金可能并不适用,反而会让你赚得更少。

对于靠谱的主动基金而言,赚取最大收益的、可复制的思路可能只有一个——只要基金经理还在,就把它好好拿住了,请珍惜他们

……

因为自己在真金白银投资,分享的都是我自己投资的感悟和心得,而不是市场评论,所以难免带有强烈的价值偏向。为了防止误导大家,加上一段限定。

不止盈有个重要的前提,主动基金本身要够靠谱,超额收益够明显。越是靠谱的基金(经理)止盈越会起到反作用,如果基金不靠谱或者没有基金经理,比如指数基金,止盈依旧有价值。

但是话说回来,谁选主动基金不是冲着“靠谱的基金”去的呢?所以我依旧认为,主动基金谈止盈,只是一种错觉。

通过wadm

假如生命还剩 30 年,手里有 1100 万,要不要提前退休?

MarketWatch 的退休频道有个栏目我平时经常看——退休计划问答 Help Me Retire。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神奇退休思路和提问,比如类似「我有 XXX 万,想找个有海滩的小镇退休,去哪比较好」这类。

最近就看到一篇直击灵魂的提问,前半段都挺正常的(单位折算到人民币):

我 19 岁开始工作,一直存一半花一半。现状我 52 岁,已经攒下了 1110 万,还有一套房子,没有任何负债,备用金也非常充足。平时生活预算一般一年 42 万就绰绰有余了,经常还花不了这么多……

看起来就是个正常不过的提问,但是后半段我就被惊到了。

我的所有亲属中,从没有一个人活过 80 岁(所以自己大概率也会这样,可能生命还剩不到 30 年)。而且我对工作感到非常疲惫,我到底是应该提前退休呢?还是应该再撑 10 年多攒一点家底?

还没考虑怎么做选择,先是被这个反向思考的感觉震惊了一下。以前我考虑年龄和选择问题都是习惯性地往上做加法,25 岁、30 岁、35 岁。现在突然被拉到另一边,开始用倒计时的方式看生活,变成了「还剩 XX 年,我应该怎么选?」。

假如问题只是「50 岁,有 1000 万,要不要提前退休?」看起来就是个普普通通的理财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可能还是怎么工作、怎么赚钱。

但如果反过来问,「生命还剩 30 年,有 1000 万,应该怎么办?」感觉一下就不一样的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感觉,我会先想着,得做点什么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儿,好像真过一天少一天了。

PS:发现反向思维是个好东西,我之前给大伙分享过一篇怎么提前感受下有钱大佬的消费体验,也是利用这种反向思维。不再假想自己变有钱,而是假想所有东西都变得巨便宜,画面感就特别强,可以去体验下。

……

回到这个问题,我开始有点纳闷一件事儿,这老哥的财务明明够得上自由的标准了,直接退休呗。但是仔细代入想了一下,发现好像还没这么简单。毕竟财务自由的重点不是财务,而是自由的心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我自己和很多朋友聊过,两种情况,一、通过财务自由计划不断思考和努力,二、随性储蓄刚好到同一个财务状况,对未来的预期和心态上的感觉很可能是大不一样的。

在很多问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仔细考虑清楚以前,就算有很稳健的财务,还是会觉得特别没底。这位老哥刚好属于第二种情况,要不然也不会纠结这个问题,所以不管选 A 还是选 B 都有各自的焦虑。

A:要钱,再工作 10 年,多攒家底,财务上更有安全感。可是想着自己生命过一天少一天觉得好亏。

B:要命,提前退休,生命变相多出 50%。虽然足够自由的标准,但是心态上没准备好,还是难免焦虑,急于退休也不见得就会更好过。

这个选择题就变成了一种拷问,你愿不愿意花 1/3 的生命,继续工作攒钱“购买”财务上的安全感。如果一定要靠不断地赚钱、攒钱才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那这个安全感也太贵了吧。

……

那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自己也纠结了好久,最后发现好像还有个 C 选项——为啥不能凭借财务的底气改变工作呢?

很多问题的根源其实不仅仅在于财务,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那份有牺牲感的工作,这才是焦虑的根源。提问的原话是「我对工作感到非常疲惫」,感觉像在牺牲生命。

这个情况就特别像之前给大伙分享的 Sam Dogen 退休的例子,他最后悔的一件事儿——因为对职位感到厌倦急于退休,却忘记考虑让他反感的只是当前的职位而不是工作本身。

那如果同样的工作,变成一份股神口中“踩着踢踏舞去上班”的体验,要钱还是要命其实是能够兼顾的,安全感和享受生活并不矛盾。只不过平时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依赖于工作的收入,不敢轻易做出改变。

但当财务足够稳健的前提下,不管心态上自由与否,更换工作总是比直接退休容易接受得多。这其实早已不再困扰我们,但我们常常还是习惯性地站在原来的思维模式中思考问题。既然工作有牺牲感,那就直接改变工作,不用这么弯弯绕绕。退休只是一个选项,真正有价值的是背后的选择权,这个选择权也完全可以用在其他领域上。

有些问题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把一些可以改变但相对困难的条件预设成了固定的前提,然后就在这个小圈圈里面兜兜转转。但当我们有足够的财务底气,跳出原来的思考模式,很多改变已经比以前容易得多,我们能选择的还有很多。

通过wadm

囧,被种草了一个不能用的网站……

最近被种草了,研究过好多海外财务自由博主的文章,发现有一个工具频繁被提到——Personal Capital,把我给好奇坏了。

然后就去研究了一圈,当真是个好东西。相当于一个集成的自动记账 + 预算控制 + 财务计划 + 投资管理工具,关联账户以后汇总全部账户信息,还能帮你制定和跟踪长期的财务计划和检查投资现状,看完是各种心动。

嗯,就一个缺点,不能用…… 限制美国地区用户。

不过我没死心,虽然不在美国没法直接用这个网站,但是我相信工具往往只是认知体系的一种表现,工具不能用,背后的想法和认知一定还是可以学习的。研究下来还是有不少感悟,大伙说道说道。

……

常规的自动记账、收益跟踪啥的就不说了,没啥想象力,重点也是没法学。

贴几张比较有特色的财务规划分析图表,有退休分析图、教育分析图、投资工具等等 👇。

这些投资和财务规划往往都是按照退休、教育、愿望等等的投资目标来划分的,而不是基金、股票、现金这样干巴巴地数钱。

我就想起来之前看过的一个投资顾问的吐槽:

经常有人来找我,上来就是一句「我现在有 xxx 万,投资点啥好?」。有时候就忍不住想怼回去,股市又不是你家开的,凭什么你有钱的时候我就要给你变出投资机会?

投资是目标驱动的,初心是目标和机会,不是本金。先有投资目标,然后攒钱等机会,春耕秋收,这才是投资最基本的规律。

……

所有图里面最吸引我的还是这个退休计算图,测算你攒下的这笔本钱能花多久、实现目标的概率有多大。最好的结果就是这笔钱永远花不完(图里深蓝色);坏的结果就是人还在,钱没了(浅蓝色)。

这张图最醒目的位置是「压力测试」,假设我们退休以后立刻遭遇一波经济危机,股票大跌,我们能不能顺利撑过去。

长期投资不能只想象光辉未来,还得考虑可能发生的最差情况。预测是没有意义的,意外总会发生,重点不是预测出意外,而是意外发生的时候我们早有预案。

再一个就是估算实现目标的概率,觉得是个很有价值的功能。实现目标其实不是非黑即白,资本市场讲的不是能不能成,而是能成的「概率」,比干巴巴地说能不能实现或者简单地给一个预期收益确实要高明不少。

这个以后我没准可以参考一下。

……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段提问,讲自己投资复盘分析,犯了好多错误、亏了不少,求安慰。

最赞的一条回复:没事儿,当你知道自己错在哪的时候,就已经跑赢 80% 的散户了。

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从来不去考虑自己错在哪,亏了就是市场不给力、恶庄割韭菜,注定永远只是小白。

所以复盘很重要,但是真心太费事儿了。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有一个高大上的分析工具,把所有账户全都自动分析搞定,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别 TMD 折腾了,看看你到底亏了多少,理由是…… !肯定比我天天给你们叨逼叨管用多了。

但最大的问题是咱们现在没有这个工具,又想享受这种好处,那更好的选择就是把投资策略简化到不用分析工具也能清晰复盘。要不然「买基一时爽,复盘火葬场」。根本算不清到底哪亏钱、那赔钱。

……

虽然最后工具没用成,但是悄咪咪学了不少东西,还是很受启发的。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从以前用过的各种工具里面把 Personal Capital 特别吸引我的功能做了个对应, DIY 了一个“山寨工具包”,部分功能这么代替👇

记账功能,这个就不写了,选择非常多。

预算功能,我把记账和预算分开写了,因为对财务自由而言预算的价值比记账大得多,值得单独说。我还是最喜欢 MoneyWiz,感兴趣可以看看。(正好最近更新新版本,这周一篇少数派的约稿,聊聊新版本~)

分析投资收益,一般券商或者基金的 App 都有分析功能,但局限于单个账户。如果想要跨账户分析,最强大的还是 Excel;想要简单好用,可以看看微信小程序「且慢小账本」,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也是用的这个。

资产配置分析,最有效的不是工具,而是简化投资策略、账户断舍离。

退休计算器压力测试,之前给大家分享过一个财务自由计算器,算算破产概率有多大

完整性和易用性肯定是和 Personal Capital 没法比了,但有总比没有好,大伙感兴趣可以试试。如果你们有知道其他好用的工具 App 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我会放出来给大家参考(记得说清楚推荐理由)

通过wadm

一个有点郁闷的调整

有点郁闷,本来上个月开心地把可以选择「保到 70 岁」的达尔文 3 号推荐给大伙。结果还没乐呵多久,就得知 8 月 25 日这个选项又要下架了……

熟悉的读者可能知道,我一直比较喜欢定期重疾险胜过终身重疾险。这是我之前在给大家整理的保险干货中的一段观点(刚好是根据达尔文 3 号做的计算)

对于 30 岁的小伙伴来说,如果能在理财投资中实现 8% 以上的年化收益,更划算的方案是投保到 70 岁,然后用省下的保费给自己设置一份“保障基金”。70 岁重疾险过去以后,这笔钱的净值会超过保额,而且这是你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钱。

不过这个思路大家的反馈一直比较两极分化,反对的声音主要是这个收益率如何不现实,要自律等如何如何。

但相信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是懂我的,比如 2018 年经历 A 股钻石坑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们,还有正在努力践行财务自由计划的小伙伴们,投资和自律本来就是我们的基本功。我写公众号这三年的时间里,有相当部分篇幅都是在说这件事儿——个人投资者也很有希望在资本市场获得一个长期可观的收益。

而且还有个比较侧面的观察角度很说明问题,保司出于公司经营考虑,普遍倾向下架不那么赚钱的甚至略赔钱的选项,保留最赚钱的选项的。所以大伙不妨留意观察一下保定期和保终身选项的变化趋势,保障定期的选项,总是卖不了多久就下架,挺说明问题的。

建议两类读者认真考虑一下「保到 70 岁」这个方案,下周这个选项就要被撤下了。

  • 30 岁以下、有一定投资基础,具体观点可以参考我的这篇保险干货

  • 预算相对有限,本来就考虑投保定期重疾险。

投保链接 👉 达尔文 3 号

我就不再解释太多了,懂得小伙伴自然懂。其他读者如果觉得不放心,求稳心态也大可继续选择保终身的方案,那这次下架就没啥影响了,保终身的选项继续还在

说说重疾险新规

最近这几天研究了重疾新规,帮大伙梳理几个我读完觉得比较重要的点。(篇幅有限很难面面俱到,毕竟细则大家还是以《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修订版》为准)

我先整理了一张表,想说的基本都在里面了。因为新规还没有正式落地,目前所有在售重疾险都是基于旧规则的。

根据 6 月 1 日版本公开征求意见稿整理的

新规整体来说更合理了。

新增了 3 类重疾和 3 类轻症定义,但是考虑到很多在售旧规的重疾险已经包含了这几个选项,影响就没那么大了。

比较有帮助的是,原来 25 种重疾中有 7 种重疾理赔标准更宽松。比如冠脉搭桥和心脏瓣膜,旧规的重疾险要求是开胸手术才能赔付,现在冠脉搭桥的前提是“切开心包”,心脏瓣膜的前提是“切开心脏”,不用非得开胸了。

……

但是“合理”不完全等于“变宽松”,毕竟过去十多年医疗水平进步不少,很多当时的重疾,现在已经算不上了。

最典型的就是被议论最多的甲状腺癌,我在“小马理赔”的报告里看到一个数据。(我也看了其他保险公司的理赔报告,甲状腺癌占比普遍在 20~40%,比例相当高。)

在新规下,甲状腺癌的赔付是分级的

  • TMN 分级 I 期算轻症(大约占发病比例 95%)

  • TMN 分级 II 期才算是重症。

以前旧规不分级,好多网友分享治疗费用连 2 万都不到,然后保险公司赔了几十万。甚至还有观点认为,甲状腺癌存活率比普通人还要高一点,因为被吓到以后生活比以前还要更规律、更健康了(我觉得这个有段子夸张的成分,但道理你们都 get 得到)。所以旧规里甲状腺癌这一项已经不再像重疾险了,而有点像 bug 价,新规把这个漏洞修正了。

现在很多重疾险都会对重症超额赔付,比如投保 50 万保额达尔文 3 号,甲状腺癌实际赔付是 90 万;而按照新定义如果是轻症,上限只有 15 万,差别还是有点大的。

再一个就是表里的三类轻症赔付上限是重疾保额的 30%,而现在很多旧规重疾险都是加量赔付,有些会赔付到 40%~45%。

……

现在新规还是公开征求意见稿,虽然上面重点内容基本是稳的,大修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终归还是没有落地,等最终确定了我再来给大伙更新一下看法。

新定义正式出台以后,基于老定义的这批重疾险会陆续退出市场。但现在这个交界时期对我们来说其实挺有利的,不用非黑即白赌未来,也不用被动接受结果。

如果综合考虑还是更在意甲状腺癌和轻症的赔付责任变化,下架以前给自己保一份就好了。

新旧产品大概率会有一段时间同时在售,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作出理性选择。

通过wadm

可能会有反转……

大概还是两三年前,指数基金大火,主动基金就经常被怼费用高、跑不赢,被讨论的总是未来 A 股会不会像美股一样,主动基金越来越少。

那会儿我刚刚开始写主动基金,觉得主动基金的价值被低估。但经常被问到的就是「现在主流都是指数基金了,主动基金到底还靠谱吗?」然后就各种解释,A 股市场靠谱的主动基金还是非常有机会啊,市场没这么有效,等等。

结果没想到随后的 2019 和 2020 上半年居然都赶上了主动基金的好时候,这段时间里主动基金都是大幅度跑赢指数的。

现在观点开始渐渐反过来了,因为主动基金跑赢,看好的声音越来越多了,反而开始有人觉得指数基金不行了。

虽然我自己坚定地选择主动基金阵营,主动基金在我看来是在 A 股最契合财务自由理念的投资方式,选定以后大部分时间都不用操心。

但还是觉得现在整体对于主动基金看好的声音有些过誉了。虽然选对靠谱的主动基金,在长期投资中跑赢市场和指数概率还是蛮大的,但是这不等于主动基金就能时刻跑赢,有输有赢才是常态。

过去这两年主动基金跑赢除了本身管理带来的超额回报以外,和现在市场的结构化行情也有关,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市场对于一个投资方式的口碑往往是滞后的,过去代表不了将来,现在的口碑越好未来反而越可能反转。当市场风格开始调整(现在已经有一点点苗头了),或者开始全面牛市,主动基金是很可能跑输指数基金的。

……

既然知道行情转换主动基金会阶段性跑输,那是不是应该抓住市场风格调整的机会换到指数基金?

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真的很难,难到基本不能实现。我们前段时间还看过一张统计图——不管是散户还是机构,试图高抛低吸最后大都是赔钱的,我们连牛市能不能延续都预测不清楚,更何况预测行情转换呢?

对于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的切换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赚到市场中的每一分钱,所以只有两个选择:

  1. 要么分散配置,一部分配置指数基金、一部分配置主动基金。

  2. 要么重仓主动基金,但是接纳主动基金的不完美,在长期来看靠谱的主动基金还是要跑赢指数的。

放弃预测,乱动不如不动,其实我们重点要调整的不是投资的策略,而是投资的预期。

……

有个数据可能比较反直觉,统计来看即使选对了当红牛基的投资者,还是可能有一半甚至更多是赔钱的,赚到大钱的总是少数。发现牛基不难,难的是如何拿住赚到大钱。

就像指数基金有低估定投一样,主动基金最佳的时机其实是基金经理不如意不被看好的时候。拿住的重点并不取决于跑赢时的业绩多么光辉,而在于基金业绩不如意、到处骂声一片的时候,你还能不能顶得住压力。

越是主动基金看好的声音居多、过往业绩给力的时候,我们反而越得做好自己的预期管理,放低对于跑赢市场的预期,选择可信的基金经理或者主理人远比历史业绩更重要

一来,过往业绩越好,预期越高,越容易失望,越难拿住;二来,只有信任的经理才更容易拿住,才可能真正享受到最终的超额回报。一只水平一般但你信任的基金,实际给你创造的收益可能反而比水平出众但你半信半疑的基金要更好。别看别人说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最后给我的处女作新书打打广告~

家平问的哪里去系统回顾以往的思货,这就是答案之一。我在这本书中整理了自己平时从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财务自由计划、明确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工具,到量入为出控制预算、积累财富,再到理性高效地配置保险四个方面的思考。

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呈现一个更现实、更量化、也更加理性的财务自由。(链接附在图片中 👇)

通过wadm

我的第一本书~

有点小激动,历经一年多,我的第一本书终于要和大伙见面了。

在自卖自夸以前,必须得先感谢各位编辑老师们在这本书出版过程中的支持和帮助,尤其还是我这种顶着时差的作者,一不小心就聊到了国内下班时间以后。

感谢孟岩、钉大、老罗、丁圣元几位我由衷敬佩的前辈为这本书写的推荐语。

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可以不负大家的期待。

一个意外的小感慨

这本书定稿其实是在 2019 年,当时真的没想到在随后的一年里我们居然可以经历这么多的事儿。疫情反复、美股崩盘、种种摩擦,不断的「这次不一样」,一个接一个的见证历史,亲历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变。

当时我的财务自由计划进度才 51%,现在已经到了 74%,回首瞬间感觉有点恍若隔世。

在得知这本书终于和大伙见面的同时,我也是有一点点忐忑。我在写作之时希望的不随时间褪色的内容,到底有没有禁得住考验?我抓紧又重读了一遍。

很开心,除了少数数据和工具免不了时效性物是人非以外,方法和理念都没有需要修改的,有信心这本书可以陪着大家在变化中走完下一个财务自由周期。

但毕竟每一年我们都有很多新的认知,都会积累下新的想法,成书只能代表过去,所以我给自己打 80 分吧。

……

当初确定内容和书名的时候我想了好久,最后选了这个有点硬的名字「说明书」。

毕竟大家的经历、职业、财务状况不尽相同,一本书写得再厚也不可能覆盖每个情况。所以更希望能像说明书那样,让每个“用户”在需要的时候能根据实际情况从中快速找到对应的操作,为自己所用。

我在这本书中整理了自己平时从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财务自由计划、明确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工具,到量入为出控制预算、积累财富,再到理性高效地配置保险四个方面的思考。

实现财务自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

但财务自由这条路也着实不短,路上必然会有各种的意外和不如意。现实不可能像计划的那般美好,生活也不是一道算术题就能解决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你做 A、做 B 再做 C 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的完美地图。

我能给大家贡献的是一颗引向目标的指南针,让我们的计划在不断校准和改进中向前推进。

但同样的,这条路上也会有种种意外惊喜。我们会遭遇市场大跌净值缩水,但也有牛市中实现资产快速增值。我们会遭遇意外损失财富,但也会遇到升职加薪喜从天降。我们会错失各种各样的时代红利,但同时也站在未来红利的起点。

方法总会比困难多,目标总会渐行渐近。

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呈现一个更现实、更量化、也更加理性的财务自由,即使只能用工资理财,我们也还是有机会的。

……

这里贴一下京东自营和中信旗舰店的链接 👇

PS:建议与我的干货打包贴配合服用,效果更佳呦。

PPS:翻起日记,发现一周前刚好是我申请公众号的三周年。能一路走下来真的要感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和陪伴,也希望能陪大伙一直走到你们财务自由那一天,爱你们

通过wadm

好奇问问大伙的财务自由目标都是多少?

昨天读者留言问我,为啥每天总有东西写?囧……其实也不是,就一个人写东西,总有状态不好或者暂时没啥灵感的时候。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观察到自己有个明显的状态周期,一段时间状态比较好,干什么事儿都觉得顺风顺水、精力仿佛用不完;但隔一段时间就比较差,就感觉啥事儿都不顺。就这么周而复始,跟来了“大姨夫”似的…… 感觉自己这两天状态就有点差。

我试过好多办法,但都没法彻底逆转这个周期。最后发现最好的还是尽量吃好点、喝好点、晚上好好睡觉,一段时间就过去了。所以就特别认同张潇雨老师关于精力和状态这部分的总结 👇

……

今天内容划个水,简单聊几句吧。

貌似写财务自由这个话题这么久,还没具体问过大伙自己的财务自由目标都是多少,做个小调查吧。(没法分得特别细,大家选最近的那个就好)

之所以想到这个是因为有天刷到曹大的一篇微博,就感觉很有共鸣。

曹大还是一如既往话糙理不糙,我的观点没这么激烈,但背后的道理我也基本同意。所以每当在留言区看到有鄙视别人财务自由目标的发言总是想怼回去。

有个大概的经验公式,大伙不妨参考一下,一般来说年税后收入 10~20 倍算是个相对合理的目标。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上面的投票里勾的是一两千万,那么至少要有 100 万以上的税后年收入才算是比较合理的目标匹配。

那些特别夸张的大目标定下的时候感觉特别振奋,但其实这都提前透支了未来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做事儿的动力就减弱了,这个问题上心理学是有证实的。

更关键的是,当你没到那个高度的时候,很多问题是想不到的,所以计划越大漏洞越多。还不如一个近点的目标,路上见招拆招,实现一个目标重新校对再制定下一个。你看我们国家虽然经常提到“百年大计”,但真干起事儿的时候不还是一个个“五年计划”嘛。

……

最近新学到一个蛮有意思的自我提问,在买东西以前问自己一句「假如你买了个东西只能自己悄悄用,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你还会不会买?」

我把这个消费提问和也太分享了一下,得到的答复是「切,肯定是你们男生自己 YY 出来的」。然后我一看出处,居然还真是 

消费是分男女的,但是制定目标这个貌似不用分,我依然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思考角度。

如果你只能悄悄定下这个财务自由目标,不能告诉任何人;成功了也无人分享喜悦,只能自己悄悄享受,你还会定这个目标吗?会如何调整呢?

也许可以把这个问题和昨天的文章一起看。

通过wadm

被一则低调致富的故事暖到了

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 SPANX 这个牌子,我搜了一下,貌似是个女性服饰品牌。现在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是十亿美元的身家,福布斯给的排名是美国白手起家女性中财富排名 23 位(我截了张图 👇)

不过这些不是重点,就是交代个背景,是个很成功的致富大佬。

我碰巧读到了一篇她分享早年创业经历的文章,当时的一个思考现在看来特别有意思,大伙肯定会用上的。

话说在她创业初期的一年时间里,除了商业伙伴以外,她没有向身边任何一位朋友和亲人透露过自己的计划和想法。基本就是晚上和周末一个人默默憋大招,她自己是这么解释的:

I kept the idea from my friends and family for a year knowing that out of love, they might prevent me from taking a risk.

(我没有把想法告诉身边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们可能会反对我冒险。)

在理财或者有计划财务自由的读者看完是不是跟我一样特有共鸣?

当我们分享一个新想法时,常常会遭到身边好友和家人的反对,忠告也好、误解也罢,总归是说“不”的声音居多。我们会觉得委屈,「你们为什么不支持我、不理解我?」,却很容易忽略这么一个问题。

是不是反对才是常态呢?凭什么家人或者朋友就必须无条件支持我们的任何想法。对于一个陌生甚至看起来有点不靠谱的想法,反对是本分,支持才是修来的福分。

也许家人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错在了我们的预期管理。

而且反对的声音会转移我们的精力向另外一个方向——急于为自己辩护,而不是认真思考一件事儿的可行性以及怎么把事儿做成,或者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损害重要的长期利益。最后这件事儿反而更难做成了。

有时候面对新想法,暂时不说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一个新想法诞生之初总是非常脆弱的,而这个时候也恰恰是最容易被反对的。也许大部分想法被拒绝也没什么,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有价值的想法在反对声中夭折。

……

「家人的支持不是白给的,有想法又得掖着藏着」,这么看世界是不是太消极了?

不是的。确实这个观点很独到、很犀利,但最触动我的却是里面的另外三个词

…… out of love, they might prevent me from taking a risk.

所以这句话的完成意思是,家人没有义务支持你的一切狂想,你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会反对你、会误解你,但别担心,他们是爱你的。还有比这个更现实、更积极吗?

虽然这个创业故事已经算是比较老套了,但是真的被这句话背后的积极态度给影响到了。我们的心态和生活不是被关系和过去所定义的,真正决定这些的是我们如何解释这一切。

很现实、不要求过多,也很有担当、自己默默努力,但同样带着积极的态度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儿。这是我最近读到最暖的一句话,分享给同行的大家。

通过wadm

懂理财的小伙伴怎么买保险更划算?更新版

把过去这几年写过的保险理念相关内容做了个更新汇总,方便大伙参考。

不管是日常生活、投资理财还是财务自由,保险都有很重要的位置。之前问大家关于财务自由生活的疑虑,总会提到意外风险和开支,而这些风险中,尤其是健康、医疗、财产相关的风险,其实很多可以提前防范。能用外在工具的,就别拿自己的本金冒险。

保险这个话题大伙都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关于保险的内容也不少。但我自己读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把保险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所以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样的角度。

作为一个投资者,我会更多从收益、通胀和数据的角度来看待保险对我们的价值。我个人的有些观点可能和传统看法并不一致,还请大伙参考为主,保持独立思考、辩证看问题。

保险和投资其实有很多可以互补或者替代的部分,只考虑保险而忽视了理财投资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就容易浪费资源或者保障不足。我画了两条线大伙一看就明白了 👇

提起理财大家总是很焦虑「以后通胀怎么办?」,而保险因为固定保额,面对通胀同样是比较弱势的。保险的实际保障会随着通胀不断下降,所以很难彻底保障终身风险,今天几十万的保额,放到几十年后很可能要大打折扣。

有效的终身保障应该是保险 + 投资共同起作用的,保险前期价值最高,保障我们还没有太多本金的奋斗时期;而投资前期底子比较薄,但因为复利越到后面价值越高,兜里有资产更有底气。保险盯住中短期,投资盯住长线。

带着这个视角买保险,会有哪些不一样?

提醒一下,因为是把保险和投资放在一起看,所以我会假设大家已经有一定的投资基础,有信心和能力在未来长期内实现年化 10% 左右的投资收益。这个思路以这个为前提,观点和主流思路不完全相同。

先说结论,在有个人投资辅助的前提下,保到固定年龄的保险往往性价比要比保终身更高一些,这个特点在重疾险这一项上最明显。

就以某热销重疾险举个例子,对于 30 岁的小伙伴来说,某重疾险 50 万保额保到终身的保费是每年 6115 元,保到 70 岁的保费是每年 4060 元。

  • 方案 A:保终身;

  • 方案 B:保到 70 岁,省下的保费用来投资,相当于成立一份自己打理的“重疾保障基金”。

70 岁以前,方案 A 和方案 B 的保险保障一样,方案 B 还有一份额外的保障基金,方案 B 胜出。

70 岁,也就是 40 年以后,省下保费建立的保障基金净值刚好将增长到 50 万(保守一点,收益率按照年化 8% 估算),80 岁时更能增值到 108 万,越到后面价值越大,这才是最可靠的终身保障。而且这些钱如果没生病,就都是自己可以支配的财富。依旧是方案 B 胜出。

所以真心建议懂投资的小伙伴们注意保险保费和投资积累的平衡,在买多久这个问题上多花点功夫琢磨一下。根据我自己计算的经验公式,还是按照投资年化 8~10% 估算,重疾险往往是买 40 年左右的保障最划算。虽然不是对所有保险 100% 适用,但大部分情况都蛮符合的。

懂投资理财与否,在重疾险这一项的区别最大,而重疾险也恰恰是几类主流保险里面保费负担最重的,值得认真考虑。

再强调一下,因为这部分被问到的尤其多。这个计算是以实现年化 8% 的投资收益为前提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目标还比较实际,毕竟过去 20 多年公募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是高于年化 15% 的,大家既然关注了我这个理财关注号,自然也都是冲着理财收益率来的。

要实现这个目标虽然不能说是随随便便信手拈来,但可行性并不差(毕竟这也是我们财务自由计划的基础)。

从投资的角度看,保险也是越早买越划算

保险越早买越便宜,真生病以后很可能就买不了保险了,这是比较常规的理由和思考。现在我们还要用上面的「两条线」来做补充。

为什么保险要早买?因为早期我们的投资价值还没有涨起来,处在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

早期最怕的是什么?怕的是损害本金,今天失去的 1 万元,未来很可能价值 5 万、10 万甚至更高。在投资理财的早期,保险乍看上去保的是健康、是生命,其实保护的也是我们的投资本金。

保险越早买价值越大,而保险越早买也越便宜,所以其实是两头赚钱。

保险是消费而不是投资

保险是保险,投资是投资。

保险就好比防具,没有装备就上场等于自取灭亡。但问题是装备也不能穿太多,穿太多就失去了灵活性,太笨重反倒更容易被歼灭。最理想的策略是重要部位重点保障,抓大放小,防范那些重大风险。

我总结了两条原则:

保额宜高不宜低。保额足够才能防范重大风险,风险高低最后都会反映在保额上,所以买保险其实就是买保额。那就干脆彻底一点,在重点保险上把保额加足。

保险宜少不宜多。尽量优先买最要紧的,比如健康相关的医疗、重疾、定寿和意外,和钱相关的财产保险,其他杂七杂八的能省则省。尤其不要以「如何如何保费就值回来了」这种薅羊毛的心态来随便买保险,保险公司花那么大精力做的统计精算,怎么可能让我们消费者把便宜占去呢?

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几类个人常见保险的保障目标。

医疗险,保障意外疾病产生的大额医疗开支

重疾险,补偿生病期间收入缺口和少量医疗险不能覆盖到的开支。不建议用重疾险的保额去保障医疗开支,这个问题明明医疗险要划算得多,用重疾险去覆盖医疗开支不划算,而且保额有限。也是因为重疾险和医疗险的实际保障目标差异很大,我建议大家不要用医疗险和重疾险相互代替。

定寿险,家里经济支柱意外离世导致的大幅收入缺口,尤其是家里有房贷负债或者某一方收入较高的情况下。

意外险,保障意外导致的医疗开支、致残或身故导致的收入缺口。在身故责任这一项上,意外险虽然比定寿险便宜,但是性价比反而不高,在身故赔付案例中意外占比其实只有 20%,比直观感觉要低很多。所以我建议大家优先考虑意外险的意外医疗作用和伤残赔付。

财产保险,保障重大财产损失的重新购置成本

保险最终保障的都是开支和收入,而不是身故、疾病、健康这些项目本身。

大家常问的「XXX 保险对我来说是否刚需」就要看这项保险所保障的风险对自己来说有多重要,判断起来就会容易的多。刚需与否没有统一答案,还是要看个人的实际情况。

我举个稍微理想化一点的例子,比如某小伙伴已经彻底财务自由,也不再工作了。那对他来说就不存在“收入缺口”这项风险,重疾险、定寿险的需求就会相对下降。其他保险也是同理。

保险行业两头看

投资,优先找大公司;投保,也别忘了看看小公司。

有些观点认为保险一定要买大公司的才靠谱,但事实上保险的重点是产品和条款,而不是公司名号响不响。选保险在我看来最好的思路有两个,要么跟产品,要么跟人。

  • 跟产品,理性选择,哪家产品性价比最高就去哪。保险属于典型的强监管行业,正规保单都是很有保障的,实际上并没有“小公司不靠谱”这一说

  • 跟人,和投资理财有点像,跟对靠谱人,选保险能省去不少时间和麻烦,也是个不错的思路。

但是投资问题上,还是要优先看大公司。投资者的目标是寻找市面上经营和前景最好的公司,保险行业大公司品牌溢价高、议价能力强,所以利润一般比较厚,牛股往往都处在行业龙头。

大伙要是真喜欢大公司,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支持——去当股东。买市面上个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然后省下的保费去换成自己最喜欢的大公司的股票,一头赚差价、一头赚收益,多开心。

……

一句话总结——对保险而言,我们的身份可不仅仅消费者这一层,理财的同时我们也是投资者。保险本身也是一种金融产品,所以把保险、理财、投资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看,往往能看到更全面的细节和一些以前没有想到的方向。

通过wadm

黄金到底是不是个好投资?

这两年黄金的走势实在有点厉害,光是今年涨幅就已经 30% 了。眼看着黄金突破 2000 美元/盎司,到处都是黄金概念股解析,有的 App 干脆把黄金相关的指数基金放到首页广告上。

忍不住想起这个经典问题,黄金它到底是不是个好投资?

估计很多读者都知道,巴菲特是明确表示不看好黄金的。可毕竟股神买不买是一回事,但黄金涨不涨、能不能赚收益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而且股神不投资的东西很多,我们总不能什么都不买不是,所以还是得独立思考。

所以我就去做了个回测,说实话数据有点意外,从 1972 年算起:

  • 持有黄金至今的收益率大约年化 8.02%,累计涨了 42.3 倍;

  • 持有美股指数基金年化收益率为 10.36%,累计涨幅 120 倍。

黄金的长期年化回报居然只比美股低了 2 个百分点,着实是没想到。就冲着这个年化收益,至少理论上黄金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但是放到实际应用中有个大问题,大伙看下面这张图就明白了,黄金的走势极不稳定,曾经从 1978 到 2002 期间 20 多年一直在下跌,在黄金这轮上涨以前,也是跌了 6、7 年。

所以黄金长期收益率虽然看起来不错,但投资者不见得就能赚到钱。从这一点来看黄金不是个好的投资选择。我自己还是会投票给低估指数基金或者主动基金,有简单可靠的赚钱方法摆在面前,没必要给自己出难题。

估计可能有读者会问到上证 3000 点、13 年不涨的梗了,看走势着实有点像。但是这两者其实并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股票市场可以通过估值来定价,选择低估入场,而黄金是很难估值的

……

但在另一个用途上黄金还是很有用的——当我们构建一个投资组合时,黄金可以作为组合的一项避险资产来看待。

很多有名的投资组合中都有黄金的身影,比如“永久组合”中配置了 25% 的黄金,“全天候组合”中也配置了 7.5% 的黄金,都是不错的作业样板。(我自己就抄了永久组合的作业,下面有提)

遇到股灾的时候,股票市场大跌、黄金往往会逆势上涨,一方面少亏钱,心里更舒服,另一方面也给抄底提供了资金,加仓更有底气。

所以虽然黄金本身的走势不靠谱,但是通过合理的配比,对于组合整体的贡献还是很积极的。有张关于永久组合的图我以前给大伙贴过 👇,之所以永久组合的曲线能这么稳,黄金算是功不可没。这样一来就算不用预测涨跌也能大概率赚到钱

所以如果真想配置点黄金,我自己是更喜欢通过投资组合来搞定,省心,比研究黄金未来走势、分析世界局势啥的靠谱多了。我附了个搜索插件,关键词已经设好了,大伙可以找到以前的文章。

……

总结一下。

如果单独看黄金,不论黄金涨得多凶,我都不会考虑,因为太难定价。虽然看网上一篇篇评论头头是道,但真通过黄金赚了大钱的往往连十分之一都没有。不如去选择其他靠谱又简单的投资方式。

但如果是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黄金还是个很有用的投资品。但这个时候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投资组合这个整体,而不是黄金本身。

……

我自己的国际账户和国内的备用金在抄“永久组合”的作业,所以也算是间接持有了不少黄金。贴一下上期实证的配图(好奇算了一下,换算成实物的话大概有小半斤,居然莫名有种很富有的感觉……)。

永久组合中 25% 仓位是黄金

在 A 股我还是会主力选择基金和基金跟投,长期收益会更可观。永久组合本身属于稳重有余、进取不足,主要用作备用金。

但是国际市场我会用永久组合作为主力投资,不为别的,实在是没得选了,美股高估、又各种动荡,再加上没有靠谱主理人可跟,与其担惊受怕不知道啥时候美国就抽风一下,还不如选个稳如狗的省心策略。

投资赚钱也不是非要预测未来,选择一个在各种版本的“未来”中都能活下来的策略其实也是个不错的出路。